做试管很像打怪升级,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大boss镇守,需要你和医护团队紧密配合,才能攻坚。
眼看已经到了最后关头,boss已经残血,只要完成了胚胎着床,验孕成功,你就可以初步体会为人父母的喜悦。但是为什么被着床堵在了成功的门外?
为什么会着床失败?之前的每一步明明都很顺利!
为什么胚胎会着床失败?该怎么办?究其原因,不是每个胚胎都具有完美的发育潜能的,不是每个子宫腔都张开臂膀拥抱胚胎的。如果胚胎发育潜能差、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或者胚胎与子宫内膜间协调性出现异常,着床就不能发生,或者中途失败流产。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1、子宫、输卵管结构/功能异常:临床研究统计,子宫纵隔、宫腔粘连、内膜息肉、粘膜下子宫肌瘤等各种病变,都会一定程度地降低胚胎着床率。反复种植失败的患者会首先接受宫腔镜评估。
2、盆腔炎症,合并输卵管积水:也可能会干扰着床。通常先处理积水,再进行试管婴儿治疗
3、子宫内膜容受性:子宫内膜的厚度和容受性,是胚胎植入并获得妊娠的关键条件,种植窗时期,子宫内膜上皮发生一系列分化,以适应胚胎种植的需要。但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界定是很难的,缺少金标准的指标,有时非常难以鉴定。
胚胎因素
试管婴儿刺激卵巢,把一批原先要闭锁淘汰的卵子拯救回来,进行体外受精。其中必有良莠不分的情况,特别是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患者。这些卵子并不是个个优秀,形成胚胎以后是否能发育成健康的孩子,肉眼凡胎是无法识别的。
1、胚胎发育潜能的评价:胚胎形态学评分是我们目前最广泛使用的胚胎质量评价标准,方便实用,但无法全面真实的反应胚胎发育潜能和种植能力。反复种植失败者可以通过囊胚培养进行进一步筛选。
反复出现胚胎形态学评分差的患者,则可以尝试微刺激周期或者自然周期,减少促排卵药物的干扰,期待提高卵子和胚胎的质量;也可以尝试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技术,避开母体不利因素对卵子发育的影响,将卵子在体外培养成熟。
已证实,体外受精的一众胚胎中,约有40%的胚胎染色体异常,非整倍体是胚胎反复种植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一些大龄、卵巢功能减退、排卵障碍病史的患者。
因此,对于大龄,反复种植失败,反复自然流产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进行筛选,挑选正常染色体信号的胚胎进行移植。
全身因素
1、 内分泌因素:
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胰岛素血症、高雄激素血症、高泌乳素血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目前比较肯定的是,没有控制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肥胖的患者,复发性流产率是增加的,而着床失败是流产的早期的序贯表现,推测和胚胎着床机制难脱干系。
2、 血栓前状态:
凝血机制异常导致胎盘局部微血栓形成甚至引起胎盘梗死,胚胎缺血缺氧,胚胎着床几率下降,流产风险增高。
3、 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等。封闭抗体的检测和治疗目前尚存在争议。
4、 其它因素:
环境、情绪、营养等因素。影响胚体着床的因素这么多?那我们在移植后能做哪些事情来帮助着床呢?
怎么提高试管成功率?
1、成功的前提:轻松愉快的心情毋庸讳言,不孕症本身给夫妇双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对试管婴儿技术的不了解以及未来结局的不确定性,无形中加重了不孕夫妇的心理负担。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约有20%-30%的施行试管婴儿治疗的女性患有焦虑症、抑郁症。可见,进行试管婴儿治疗的夫妇出现焦虑、抑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焦虑、抑郁会通过影响激素或免疫系统的应激机制,对试管婴儿的妊娠结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甚至有的学者发现,精神紧张的患者着床期子宫内膜所分泌的调节着床因子显著低于精神放松的患者。可见,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对患者是有害而无益的。
因此,进行胚胎移植的第一个注意事项就是要放松好心情,调整好心态。其实大家大可不必过于紧张,经过多年的创新和改进,试管婴儿技术在逐步走向成熟,越年轻、卵巢功能越好的女性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就越高。
绝大部分女性经过几个周期的治疗后,都能如愿以偿。因此,对试管婴儿技术要抱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能成功,有失败经历的姐妹们,也不必灰心丧气,要抱着大不了从头再来的心态迎接再一次的治疗。
其次,要学会放松自己,主动调节心情。治疗过程虽然繁琐,但不要当成沉重的负担,治疗之余,可以多读一些轻松的书籍,多看一些好玩的电影,或者去大自然中放松一下。家人也要努力为她们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
总之,心情放松,心态平和,最有利于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
2、提高妊娠率:适当的运动所谓胚胎移植是采用一个细小的管子将胚胎输送到子宫腔内,是不会在排尿、排便或行走时掉出来的。所以移植后不要因为怕胚胎从宫腔流出来而憋尿。
移植后的3-5天后一般建议正常生活即可,不需要长期卧床,长期卧床容易导致血液循环变差,对胚胎着床反而不利。
和平常一样,只需在取卵、移植的时候休息两三天,其他都照旧,但是,要注意避免扭转
下一篇:教你看懂试管婴儿胚胎等级~
微信扫一扫
咨询客服微信客服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