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激素六项检查,我们可能听的比较多、但是懂得少,甚至有许多刚开始备孕的女性都没有听说过...但是,它却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默默影响着我们的备孕,当你因为不孕、自然流产、月经失调、闭经到医院看病时,医生经常会给你开一项检查:性激素六项。你拿到这个检验报告单的时候,常被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弄得云山雾罩。
即使医生给你做了解释,也只是寥寥数语 (原谅我们的医生,她们的确没有足够的时间给你解释),结果你还是不得要领。本文教你如何去做、去阅读、去解释这六项激素。
不同项目激素的意义
1、促卵泡生成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
对于备孕妈妈而言:判断卵巢功能衰竭。基础FSH﹥40IU/L、LH升高或﹥40IU/L,为高促性腺激素(Gn)闭经,即卵巢功能衰竭;如发生于40岁以前,称为卵巢早衰(POF)。
对于备孕爸爸而言:判断是否存在少精、弱精、无精等情况,及原发性睾丸衰竭和精细管发育不全等。判断是否存在性腺功能减退、睾丸衰竭和精细管发育不全等。
2、泌乳素
对于备孕妈妈而言:血PRL超过500mU/L即为高泌乳素血症。闭经、不孕、月经失调者无论有无泌乳均应该测PRL,除外高催乳素血症。垂体瘤患者伴PRL异常增高时,应考虑垂体催乳激素瘤。PRL水平升高还见于性早熟、原发甲状腺功能低下、卵巢早衰、黄体功能欠佳、某些药物如避孕药、大量雌激素等。PRL降低见于垂体功能减退等。
对于备孕爸爸而言:判断是否存在少精、弱精、无精等情况,及原发性睾丸衰竭和精细管发育不全等。判断是否存在性腺功能减退、睾丸衰竭和精细管发育不全等。
3、孕酮
对于备孕妈妈而言:判断排卵,黄体中期(月经周期28日的女性为月经第21日)P>16nmol/L (5ng/ml)提示排卵。若孕酮水平符合排卵,而无其他原因的不孕患者,需配合B超观察卵泡发育及排卵过程,除外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另外,血孕酮水平也可以用于观察促排卵药物的效果(多个黄体使孕酮水平升高)。
对于备孕爸爸而言:结合其它性激素数值来判断是否存在先天性或者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生殖功能低下。
4、雌二醇
对于备孕妈妈而言:判断闭经原因。若E2水平符合正常周期变化,表明卵泡发育正常,可考虑为子宫性闭经。若E2水平偏低,则可因原发或继发性卵巢功能低下或受药物抑制,也可能为中枢性闭经、高催乳素血症等。
对于备孕爸爸而言:用于了解是否存在男性女性化的情况,也用于评估睾丸生精功能是否正常。5、睾酮对于备孕妈妈而言:有助于评估多囊卵巢征合征的疗效。为了评估疗效,在用药后的过程中医生会叮嘱什么时候抽血复查;
对于备孕爸爸而言:有助于了解睾丸功能是否正常;不同检查项目之间的比值或不同检查项目之间结合在一起解读分析,会提示存在不同的异常问题或者是有可能出现于哪个环节的问题。所以性激素六项的数值很多时候单一看是没有意义的,要互相结合一起判断自己的内分泌情况。影响激素稳定的因素内分泌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激烈运动后、性爱后、进食后、情绪异常激动后都会影响内分泌的稳定值,但是很快会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长期激烈运动,如专业运动员,需要长期高强度高频率的训练,比较容易导致内分泌的异常,特别是女性。长期的情绪激动,特别是压抑、不开心、消极、伤心等情绪的长时间维持也容易导致内分泌不正常。性激素检查时间检查内分泌很好在月经来潮的第2-3天,这一段时间属于卵泡早期,可以反应卵巢的功能状态。但对于月经长期不来潮而且又急于了解检查结果者,则随时可以检查。
查基础性激素前至少一个月不能用性激素类药物,包括黄体酮、雌激素类及避孕药类,否则结果不靠谱,当然治疗后需要复查性激素者除外。确定是来月经第3-5天,检查性激素5项即可,可以不查孕酮,孕酮应该在黄体期检查(月经21天或排卵后7天);但不能肯定阴道流血是否月经,应该检查6项,根据孕酮P数据可以大概判断月经周期时段。
哪些人需要检查性激素?
备孕妈妈:当您出现月经周期紊乱、闭经、生殖道异常出血、妇科相关肿瘤等情况时,建议您做下性激素六项检查。
备孕爸爸:若您发现精液异常也就是有少精、弱精、死精等情况、或有阳痿、激素相关肿瘤等时,建议做下性激素六项。
检查注意事项
1、性激素六项检查是通过抽血检查,建议很好是在月经期的第三天检查。
2、若您是闭经,则可以随时检查;对于使用激素调理可以来月经者,也可以药物治疗之后检查;倘若是时间方面的特殊情况,也可以随时检查,但必须注明月经周期的具体时间。
3、在性激素六项检查中,检查的项目不同,注意事项也不同。检查的内容可以全查,也可以单项检查。
4、检查睾酮是抽取静脉血2毫升;检查雌二醇、孕酮、卵泡刺激素,也是分别需要静脉血2毫升。
5、检查黄体生成素,标本采集很好在1小时内采集3~4次,然后混合在一起进行测定。
6、检查泌乳素应该空腹,在早上9点钟左右抽血。
7、为了检查准确,在检查之前不可服用性激素类的药物,如果已服用,应该在激素彻底排泄之后检查,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微信扫一扫
咨询客服微信客服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