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持续慢性感染性疾病,大多没有腹痛、发热、白带多等明显症状,但却影响生育,容易导致不孕、反复移植失败和流产。那么,在试管婴儿治疗中有慢性子宫内膜炎还能移植吗?
什么是慢性内膜炎?
慢性子宫内膜炎是一种以子宫内膜间质区浆细胞(ESPC)浸润为特征的非特异性慢性盆腔炎性疾病,通常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盆腔疼痛、异常子宫出血、白带增多等轻微症状。目前,慢性子宫内膜炎的诊断在国内外并无统一标准,但子宫内膜组织切片中发现浆细胞仍是诊断慢性子宫内膜炎的金标准。
慢性子宫内膜炎能移植吗?
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慢性子宫内膜炎与复发性流产(RSA)、反复种植失败(RIF)等有关。
在不孕症女性中,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患病率为2.8%~56.8%;反复胚胎种植失败的女性中,慢性子宫内膜炎患病率为14%~67.5%。
以前医学对子宫的认识为无菌环境,所以考虑妊娠失败因素的时候几乎很少考虑子宫炎症因素。
随着医学的深入研究,内膜有菌已经成为共识,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是一种被临床严重低估和忽视的妇科疾病。
在试管婴儿治疗中,女方患有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情况下移植,会影响到移植的成功率。
慢性子宫内膜炎影响胚胎种植的原因
影响子宫内膜蜕膜化
子宫内膜受雌激素、孕激素调节而呈现周期性变化。雌激素能够通过上调多种激素依赖性蛋白促进子宫内膜增殖,孕激素主要协同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向分泌型转化,雌孕激素通过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结合促进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增殖分化的蜕膜化过程。
有研究报道表明,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通过ER、PR的异常表达减弱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对孕激素的反应性,促进子宫内膜增殖潜能而抑制其分化潜能,影响蜕膜化的发生,对胚胎植入产生不利影响。
免疫细胞表达异常
正常状态下B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子宫内膜基底层,而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有大量浆细胞积聚于子宫内膜间质区,以及子宫内膜腺体腔内。研究表明,局部浸润的浆细胞诱导局部免疫应答,产生过量的免疫球蛋白Ig亚类,其可能不利于胚胎着床。
慢性子宫内膜炎状态下,子宫内膜分泌的细胞因子等表达异常,表现为促炎因子分泌增多、抗炎因子分泌降低,影响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导致母-胎界面的免疫平衡被打破,同时对胚胎产生细胞毒作用,影响胚胎植入过程。
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
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使子宫内膜腺体被炎症破坏导致腺体反应低下,MMPs表达下降,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影响胚胎植入过程。
其他
研究显示,复发性流产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妊娠期均存在绒毛膜低血流灌注和无血管化的现象,提示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可能会出现绒毛血管分化障碍,影响胎盘血流灌注,从而导致早期妊娠的丢失。
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方案
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治疗是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国内外主张的主要治疗方案。有研究表明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经抗生素治疗后能够明显改善自然受孕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
子宫内膜机械性刺激
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子宫内膜机械性刺激可以作为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一种治疗方案,提高临床妊娠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搔刮术和宫腔镜检查。
子宫内膜机械性刺激的机制可能是宫腔镜检查能发现子宫内膜微小病变,如局部炎性病灶、息肉、不规则增生的内膜等,子宫内膜搔刮术能刮除这些微小病灶,同时对子宫内膜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提高子宫内膜血流量,刺激细胞因子和生长激素的产生,促进子宫内膜蜕膜化,从而有利于胚胎着床,其在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中的治疗是否有效仍需要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
宫腔灌注
宫腔灌注是将集落刺激因子(G-CSF)、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富血小板血浆(PRP)、生长激素、抗生素注射入子宫腔内作用于子宫内膜,常见于RIF、RSA、薄型子宫内膜或宫腔粘连患者用以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治疗方法。
宫腔灌注抗生素和地塞米松直接作用于病损部位,改善宫腔微环境,清除ESPC,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目前有研究推测宫腔灌注对RIF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患者而言是有效治疗方法。目前,国外已有3例持续性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经宫腔灌注抗生素后治愈且成功妊娠的报道,但仍需要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宫腔灌注对持续性慢性子宫内膜炎是否有效。
下一篇:做试管婴儿为什么要查性激素六项?
微信扫一扫
咨询客服微信客服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