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胎停育的发生几率越来越高,好多胚胎宝宝好不容易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对于做试管婴儿的姐妹在移植成功后却发生了胎停育的事情,之前所有的付出功亏一篑。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胎停育的出现呢?又有哪些方法可以预防这种情况的出现?
胎停育是指胚胎发育到一个阶段发生了死亡而停止继续发育的现象。胚胎就像一颗种子,要经历一系列复杂而奇妙的过程,才会最终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宝贝。如果,在最初的阶段,受精卵出现发育异常而自动终止了发育称之为“胚胎停育”。
胎停孕最明显的症状是阴道出血,部分患者伴有腹痛。另外,孕早期如果一些妊娠反应,例如孕吐、乳房胀痛突然停止,也很有可能是胎停孕的征兆,准妈妈也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如果发生胚胎停孕,孕母的一切妊娠反应都会逐步消失。首先是不再有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乳房发胀的感觉也会随之减弱。然后阴道会有出血,常为暗红色血性白带。最后还可能出现下腹疼痛,排出胚胎。上述表现因人而异,有的甚至一点迹象都没有,就直接出现腹痛,然后流产,或胚胎停孕后无症状通过常规B超检查发现。
试管婴儿发生胎停育的原因
胚胎停育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胚胎停育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01、染色体异常:无论是精子还是卵子,只要携带基因遗传物质的染色体发生了异常,那么即使是形成了受精卵,胚胎也不会正常地发育。
02、母体因素:比如母体妊娠期患有严重全身性疾病、生殖器官异常(子宫畸形、子宫内膜过薄或过厚、宫腔粘连)、内分泌失调、创伤休克等会影响胚胎的发育。
03、免疫功能异常:妊娠宫内的胚胎或胎儿实属同种异体移植,因为胎儿是父母的遗传物质的结合体和母体不可能完全相同。母体与胎儿之间的免疫不适应而引起母体对胎儿的排斥。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皮肌炎等。又或者是生殖免疫,如自身带某种抗体,影响胚胎的发育,或者是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卵巢抗体、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
04、环境因素:妊娠期生理状态的改变、使母体对治疗药物和各种环境有害物质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发育初期,胚胎对治疗药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极为敏感,此时各种有害因素都可导致胚胎的损伤、甚至丢失。如化学物质的过多接触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咖啡、毒品、某些药物等均影响早期胚胎发育。
05、男方因素:目前对男方因素引起的胎停育也越来越引起重视,怀孕不是女方一个人的事情,男方的因素也不容忽视。有研究证实,精子的DNA碎片率高可导致流产。
试管婴儿助孕期间,常规检查已涉及到上述引起胚胎停育的大部分原因,在发现异常时可以及时处理,并且对于染色体异常的患者,还可以选择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避免移植携带有已知异常基因的胚胎,降低胎停发生率,总的来说试管婴儿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胚胎停育的发生率,但并不能完全避免。
出现了胎停育的问题,患者需要积极地查找造成胎停育的原因,然后对症治疗。除了用药物或者手术流产的方法来处理停育的胚胎,另外还要考虑做胚胎的染色体检查。因为早期流产,其中大约有一半的原因与胚胎染色体有关,所以做胚胎染色体的检查,有可能找到你胚胎停育的原因。
如何预防胎停育的出现?
1、做好孕前检查
孕前的身体检查非常重要,医生会为你检查慢性病、感染症等不适宜立刻怀孕的疾病,一旦发现早期进行治疗,就能避免孕后出现问题的情况发生了。特别是高龄产妇,家族内有遗传病史的人,更应该在孕前进行医学诊断和孕前体检。孕早期,孕妈咪可定期抽血检查HCG水平和孕酮水平,监测胚胎发育情况。
特别提醒一点,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胎停育最为主要的原因,对于染色体异常携带导致的胎停育,最为有效治疗方法是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对早期胚胎进行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的检测,确保胚胎能够正常生育。
2、改善生活环境
尽量远离会接触到有毒物质的环境,如刚装修的房子、新买的车子。另外,孕前用药也要特别小心,就医时最好将自己准备怀孕的计划告知医生,请他选择副作用小、疗效好的药物。还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不要擅自更换、缩短或延长服药的时间。
3、调整生活方式
准备怀孕了,以前那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就要彻底远离。吸烟、酗酒、夜生活通通说NO。适当运动,多吃绿色健康食品,保证饮食均衡,增强免疫力。孕前3个月就可以开始补充叶酸和维生素。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孕育健康的胚胎。
4、保持好心情
无论是孕前还是孕期,都要保持一个好心情,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可以自己多去了解一些孕娩知识,遇到问题保持乐观的情绪,积极配合医生。
如果年龄较轻,第一次胎停后不用特别处理,建议一般的孕前筛查为后续妊娠做准备。高龄的患者建议生殖医生咨询。如果是第二次胎停,建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详细的检查,包括夫妻双方的染色体,胎儿绒毛染色体,女方的内分泌,有无子宫畸形,男方精液,免疫凝血功能等。寻找引起胎停的原因并积极治疗。
上一篇:做试管婴儿前要做哪些检查?
下一篇:试管婴儿技术为什么要先促排卵?
微信扫一扫
咨询客服微信客服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